你相信人類是從魚進化而來的嗎?

今日,#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這一話題
衝上了微博熱搜榜第一
許多網友表示有被震驚到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那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下
9月28日,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中國誌留紀早期最古老完整有頜脊椎動物》,作為封麵論文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這一研究意味著重慶發現了世界最古老完整有頜脊椎動物,意義極其重大。
《自然》雜誌封麵。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這一發現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史的巨大空白
重慶市地質礦產研究院是該封麵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單位。該院研究人員陳陽介紹,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骨(上頜與下巴),統稱為有頜脊椎動物或有頜類。有頜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 的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人類的很多重要器官與身體構型都可追溯到有頜類演化之初。
然而,有頜類直到誌留紀晚期(4.25億年前)才出現較完善的化石記錄,而分子鍾推斷的有頜類起源時間不晚於4.5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因此,有頜類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綿延三千萬年、橫跨整個誌留紀的巨大空白。
此次研究團隊發現並命名了誌留紀早期魚化石組合“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其中發現的古魚化石數量眾多,保存完整,包含迄今為止最早的完整的有頜脊椎動物化石記錄,正填補了上述巨大空白。
人類四肢的雛形、鯊魚的直係祖先,在這些新屬種中找到線索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中,有最新發現的3種誌留紀古魚新屬種:盾皮魚類的神奇秀山魚,軟骨魚類的蠕紋沈氏魚和盔甲魚類的靈動土家魚。
研究團隊曆時近三年,使用高精度CT掃描、精細三維重建、掃描電鏡元素分析、全光位圖像、多元統計分析在內的多種手段開展細致研究和反複探索,使得這些化石“吐露”了大量珍貴的解剖學信息。
靈動土家魚複原圖。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陳陽介紹,其中,靈動土家魚生活於4.36億年前,是一種沒有頜部的盔甲魚,身長約6厘米,其頭甲保存了奇特的側線係統。更難得的是,靈動土家魚的身體得以完整保存,這在盔甲魚中屬於首例。從身體部分,可以觀測到其體側成對的連續鰭褶,研究表明,這些連續鰭褶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四肢的雛形。
有蠕紋沈氏棘魚生活於4.36億年前,身長約3厘米,是一種軟骨魚類,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軟骨魚類大化石,還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的關聯保存的軟骨魚類大化石。
有蠕紋沈氏棘魚具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包圍肩帶的大塊膜質骨甲,這一特征此前被認為是盾皮魚類獨有的特征,在其他軟骨魚類中從未發現過,確證了軟骨魚類是從“披盔戴甲”的祖先——盾皮魚類演化而來。這也意味著,看似柔韌靈活的鯊魚、鰩魚等軟骨魚類,竟然有“戴盔披甲”的直係祖先。
蠕紋沈氏棘魚複原圖。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奇跡秀山魚身長約3厘米,生活於4.36億年前。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種盾皮魚類,它糅合了多個盾皮魚大類的特征,其顱頂甲型式為從盾皮魚式向硬骨魚式演化過程中的一個中間狀態。
奇跡秀山魚複原圖。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有趣的是,奇跡秀山魚的頭甲中間有一道橫向的裂隙,在功能上代償不可動的頸關節,使得頭能在呼吸和攝食時抬起與落下。研究表明,人類與頸部相連的枕骨即由奇跡秀山魚頭頂這道裂隙前的骨片(中央片,或稱後頂骨)演化而來。
我國新增一個特異埋藏化石庫
陳陽介紹,“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是繼澄江生物群、熱河生物群之後,又一個在我國發現的、處於生命之樹演化重要節點的特異埋藏化石庫。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該發現填補了全球誌留紀早期有頜類化石記錄的空白,首次為有頜類的最早期崛起與輻射分化提供了確切證據,在有頜類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體構型演化等重要科學問題的探索中取得了新進展,刷新了世界生命演化史的傳統認知。
論文作者之一、重慶市地質調查院研究員魏光飆說,“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的發現,表明秀山川河蓋中蘊藏了無數生命演化的奧秘。重慶生物群的發現與研究,為秀山新增了“誌留紀海洋公園”、“有頜魚類的故鄉”等世界級的科學、文化名片。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由世界頂尖研究機構和化石發現地規劃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緊密合作發現。重慶高度重視古生物化石保護與研究工作,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將繼續為我國重要古生物化石發現、保護、研究和宣傳貢獻力量。
記者:申曉佳
部分內容綜合網絡
來源: 重慶日報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